拉达克风光
写在前面的话
真正热爱西藏的人,对拉达克不会陌生。拉达克与普兰、扎达(古格)是构成“阿里三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名鼎鼎的古格王朝就是被拉达克灭亡的。
拉达克早在公元9世纪前就是吐蕃政权的一部分,13世纪统一于中国的元朝,成为中国西藏的组成部分。后来统治北印度的莫卧儿帝国曾侵入拉达克,迫使其成为藩属,但随着莫卧儿帝国的衰落,拉达克在清代又重新归属中国西藏管辖,拉达克王必须接受中国皇帝册封,由驻藏大臣“节制”。《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的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清时期地图,拉达克仍在我国的版图之内。但在19世纪40年代清政府丢失了这片宝贵的土地。
查谟的道格拉人在锡克王国的支持下于1834—1840年两次入侵拉达克,拉达克两次向西藏求援,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无力还击致拉达克沦陷。随后查谟王公古拉卜·辛格(Gulab Singh)又趁势兼并了西北的巴尔蒂斯坦。1841—1842年道格拉人又入侵阿里,史称“森巴战争”。战争的结局是西藏地方未能将道格拉人逐出拉达克,仅得到拉达克照旧“年贡”的虚名。拉达克继续被道格拉人侵占,为日后英国侵略这一地区留下可乘之机。
之后,为争夺克什米尔谷地,英国人与锡克人发生战争。在战争中,查谟王公给英国人提供了帮助,英国人战胜锡克人,从而占领了克什米尔谷地。不过英国人认为克什米尔谷地离加尔各答过于遥远,不易管理,在1846年,将穆斯林居民多的克什米尔谷地以750万卢比的价格卖给了查谟王公——印度教徒古拉卜·辛格。于是克什米尔变成了统治者信仰一种宗教,而大多数居民信仰另一种宗教的情况。这也成为后来克什米尔争端的最早源头。辛格则以查谟为基地,以克什米尔谷地为中心,建立了具有主权地位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成为英属印度帝国中面积最大的土邦之一。
1947年,印巴分治,两国因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爆发战争。
1949年1月,印巴双方接受联合国决议宣布停火,并于同年7月划定停火线。由此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3/5的地区,人口约400万,巴基斯坦控制剩下的2/5地区,人口约100万。拉达克作为查谟和克什米尔的一部分,被印度实际控制。1975年后才开放了旅游——印度政府以此宣示其对拉达克的主权。 1820年清代拉达克范围示意图,来源网络
克什米尔示意图,来源网络
清朝后期领土和藩属国的丧失,选自《中国历史与经济地图册》,美国哈佛燕京学院1935年版。
行程安排参考
DAY1:飞往印度首都新德里
DAY2:飞机新德里至拉达克首府列城(Leh),列城一日游
DAY3:列城西线一日游
DAY4:列城东线一日游
DAY5:坐班车走印度天路至吉隆
DAY6:吉隆至思比提山谷KAZA
DAY7:KAZA——TABO——KEE
DAY8:从KEE返回,至默纳利
DAY9:默纳利——昌迪加尔——新德里
DAY10:新德里一日游后返回国内 从新德里飞向拉达克列城 Tips:
印度签证很好办,注意如果办理电子签证,需要进出印度都由航空口岸进出。印度时差比北京时间晚2个半小时。前往拉达克的季节一般是6—9月。特别是9月可以遇上拉达克节。
拉达克首府列城
前往拉达克首府列城的方式有两种:陆路和航空。陆路有两条,要么从新德里一路向北经西姆拉、默纳利,走“印度天路”抵达,至少三天,要么从斯利那加坐大巴折腾一天一夜到达。所以如果你问我去程,怎样最方便,当然坐飞机啊!
新德里时间清晨5、6点,飞往拉达克(Ladakh)首府列城(Leh)的航班便开始登机了。
每天早上,印度廉价航空GoAir、Jet Airways,以及印度航空都有多个航班飞向查谟(Jammu)和克什米尔(Kashmir)。而通常从空港抵达新德里的印度航空或东方航空,到达时间都是凌晨1、2点,中转一下航站楼就准备立即飞往列城吧。机票约合人民币300元。这趟航线只需飞行一个多小时。飞机刚起飞,屁股还没坐热,你就能看见窗外高山上覆盖的皑皑白雪了。抑或是山太高了,抑或是飞机飞得低,似乎只要顺着机翼滑下去,就能轻易滑落到雪山的山尖或者那如巨龙般舞动的冰川上。
拉达克语管山间隘道叫“拉”,管许多叫“达克”,拉达克,顾名思义就是“许多山道的地方”。拉达克的海拔在3000~7000米之间,大部分是人烟稀少的高地,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像两道天然屏障将其夹持,是世界上最崎岖、最荒芜的山地。 抵达列城,航班上多是欧美背包客 拉达克的居民主要是藏族,还有少部分其他民族,无论在人文、宗教、习俗上都不同于印度,而与西藏更加接近。现在这里所通用的语言也是藏语、拉达克语和乌尔都语。在历史上拉达克一直被称为“小西藏”。到过列城的人可能会说,这里比西藏还西藏。
“Julley!”我在机场跟拉达克的藏人学会了这句问候语,它的意思等同于“扎西德勒”。坐上预付出租车直奔HOTEL KIDAR,这样的家庭客栈在列城有很多,都带着漂亮的藏式花园。放下行李,就能享用早餐和牛奶。“你们是我接待的第二批中国游客。”客栈老板Jigmet表示,真的,来列城旅游的中国人真不多——我们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日本人、韩国人甚至泰国人。 HOTEL KIDAR
3000卢比一晚的家庭房可以住三人,人均不到100元RMB 尽管拉达克毗邻西藏阿里,人们却不能像100多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那样沿着古老商道自由往来于新疆喀什噶尔和列城。《中国国家地理》主编单之蔷曾评价这里是“中国人最为向往,却最难以抵达的目的地”。列城海拔3505米,来了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适应环境,尤其是海拔。
我决定和同伴一起去看看列城老王宫先。 LEH MAP 来源:Lonely Planet
列城街头 列城像极了十几年前的拉萨。“Old Tibetan Market”里卖着和八廓街上差不多的饰品。Main Bazar的商店也有的打着“Tibet”或“Lhasa”的称号。夏天同样是拉达克的旅游旺季,列城的街头随处可见蓝眼睛、高鼻梁、金色头发的外国人。也只有这个时节,列城才会显得热闹。每年11月至来年5月,通往查谟和克什米尔夏季首府斯利那加和喜马偕尔邦默纳利的公路因大雪封山而关闭,进出列城唯一的交通工具就只剩下飞机。
列城王宫
列城街头 Leh Palace是典型模仿拉萨布达拉宫的建筑,修建于17世纪。但在1846年,拉达克王室被剥夺权力并被软禁在斯托克之后,这个所谓的王宫就已经“废弃”了。今天,坚固的九层“城堡”只开放了一些展览空间——真正令人愉快的是冒险站到王宫的屋顶上观看风景。
实际上,站在王宫的楼顶和旁边山坡上的Namgyal Tsemo Gompa可以俯瞰整个列城。那里风很大,你能够听见贾玛尔清真寺喇叭中传出的唤礼声,也能望见西面山坡上日本人建的世界和平塔。 在列城王宫上眺望远方
工人们正在“修缮”Leh Palace
列城王宫Leh Palace
Namgyal Tsemo Gompa
走,去适应一下海拔!
列城小孩
列城王宫夕照
LEH 周边 来源:Lonely Planet
列城西线
我们选择包车前往拉马玉如。由客栈老板联系,比找街上的旅游公司便宜。列城西线商务车一天的包车费用是5000—6000卢比;列城东线包车费是一天2000—2500卢比。
拉马玉如(Lamayuru),是距离列城(Leh)120公里的一座小镇。
前往拉马玉如的道路,也是通往卡吉尔(Kargil)和斯利那加(Srinagar)的道路。前者是印巴冲突敏感地带,后者是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夏季首府。也因为这个缘故,列城往西的这条公路修得极为平整,据说连坦克也能畅行无阻。繁忙的绿色军车载着印度士兵和物资,一车接着一车,沿着印度河呼啸而过,成了我们旅行中的一道风景线。更奇特的风景要属那些架设在悬崖峭壁顶端的火炮,不知是否真的具有战时作用,抑或象征意义更多一些。 印度军车
拉马玉如寺
拉马玉如寺当然是最主要的看点。
这座高耸于悬崖之上的寺院,据说是拉达克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可以追溯至公元10世纪。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家、大译师仁钦桑布曾在此长期居住,弘传佛法。
错过了七月份拉马玉如最热闹的时光,让我颇感遗憾——在每年的“Yuru Kabgyat Festival”,拉马玉如寺的喇嘛们会表演隆重的“面具舞”(Masked Dances)。当我八月份来到这儿时,只赶上一场小型的宗教祈福仪式。寺院门口聚集着为数不多的外国游客,他们手里或举着相机,或拿着DV正在为盛装的当地妇女作记录。
拉达克妇女的服饰和西藏札达人很相似,其头饰又兼具蒙古风貌。她们大方地任游客拍照,此时大喇嘛向人群示意让出通道来,祈福的仪式马上就要开始了。 拉达克妇女
拉达克妇女的传统服饰 正午的鼓乐,场面喜庆非凡。妇女们走在前头,手里提着花篮。喇嘛们队列整齐,吹着法号、敲击法鼓、叩响铜钹、撑着法盖,跟随在后头,绕行寺院顺时针一圈,缓缓向山下走去。
远离大众旅游视线,充满了仪式感、神秘感都是拉马玉如的特点。 小喇嘛
仪式感是拉玛玉如最吸引我的地方
大法号声音低沉
祈福仪式 在山上,我们遇见一位正在洗衣服的“美国”喇嘛。卷曲的头发、长胡子,同样是绛红色的僧服,手腕上还有佛珠,笑起来阳光明媚——“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他来自美国芝加哥,在拉马玉如修行已经整整四年了。我们非常吃惊,他却很平淡地面对我们的镜头微笑道:“我很享受这里的宁静。”
从极度的现代化到这远僻的清修之地,这位美国人做了反差巨大的选择。 美国喇嘛
“月球表面”
反差更大的是拉马玉如的自然环境。有一种奇特的地貌被人们称作为“月球表面”(Moonland)。
其实当吉普车快要到达拉马玉如时,我们就已经看到了那种沉积地貌。黄褐色的“土林”表面寸草不生,让人不由地联想起西藏札达;云的影子投射在鬼斧神工的岩体上,忽明忽暗——摄影师钟爱这里的光影变化。大概这里太不像地球了,仿佛是另一个世界,所以才被称为“月球表面”吧? 月球表面 “阿里三围”之一的拉达克,为“湖泊环绕之地”。据资料显示,拉马玉如一带原来是湖泊,后来湖水干涸,裸露出了湖底。“月球表面”有非常明显的水流作用的痕迹。《中国国家地理》曾有撰文:拉达克地区在第四纪冰期处于从北极延伸到克什米尔的大冰盖下,后来气候变暖,冰盖融化的过程中出现许多河流;冰块阻塞河道,形成了巨大的湖泊。后来气候越来越干燥,湖水逐渐蒸发,许多湖泊都渐渐消失了。大概1000年前,拉达克地区的湖泊还要比今天更多一些。
而现在,只有很少的一些湖泊还有水,或是从与溪河相通的淡水湖变成了封闭的咸水湖,拉达克与西藏接壤的班公错即是如此。在印度控制的1/5水域为咸水湖,在中国控制的东部区域则为淡水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没有获得许可权,中国人是不被允许靠近印控这边的班公错的。 拉马玉如风光
拉马玉如风光
阿基寺
回程的时候一定要去看看阿基寺(Alchi,也作“阿契寺”)。那看似普通村落里并不起眼的寺庙,却藏着千年精美壁画。返回列城的时候,吉普车把我们捎到了那里。
历史往前翻了1000年。
根据《阿里王统记》的记载,公元996年,古格国王“拉喇嘛益西沃”建造了著名的托林寺,拉开了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序幕。他派遣21名聪慧好学的青年赴克什米尔和印度学习佛法,仁钦桑布就是其中之一。他翻译了大量的显宗、密宗经典,对赤松德赞时代的旧佛经译本进行修订。由于仁钦桑布的成就,后人给了他“大译师”的尊称,并将在他之前西藏所译出的佛经称为“旧秘咒”,而将他所译出和重新修订的佛经称为“新秘咒”。公元1001年左右,仁钦桑布从克什米尔迎请了32位精通佛教绘画、雕塑和建筑等方面的艺术家,为寺院绘塑佛像,装饰佛殿。
同一时期由仁钦桑布建造的寺庙、殿堂据说多达108所。阿基寺中的壁画被认为正是由仁钦桑布迎请的那批工匠所绘。
因此,阿基寺与部分托林寺壁画在绘画风格上有紧密的联系。从壁画风格看,拉达克与古格同步接受了西部佛教文化的影响。“克什米尔风格”的壁画在阿基寺和托林寺中都有保留。在《藏传佛教绘画史》一书中,于小冬教授评价阿基寺的壁画,代表着拉达克“克什米尔风格”绘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阿基寺壁画
观世音菩萨泥塑 在Sumrtsek Temple内,观世音菩萨像居左,弥勒佛居中,文殊菩萨像居右。三尊巨大的菩萨泥塑的裙围上画满了佛传故事的绘画。观世音菩萨像和文殊菩萨像均高约4米,都有四只手。未来佛弥勒佛则是三尊佛像中最高的,约5.18米。室内光线昏暗,我小心翼翼地用手机的灯光对照《藏传佛教绘画史》,找到了裙围上和壁画上的《度母》《文殊菩萨》《十一面观音及侍胁天女》,这些珍贵壁画价值连城,让我兴奋了半天。
顺路还可以去看看利吉尔寺(Likir)
列城东线
相比于列城西线一日游,东线的几座寺庙距离则近得多,包车费也少得多。推荐先去最远的黑美寺(Hemis),然后到“小布达拉宫”提克西寺(Thiksey),再去雪伊寺参观(Shey)。
黑美寺
黑美寺可能是列城地区最大的寺庙之一,始建于公元11世纪之前。传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唐卡(我可没见过,有待在十二年一次的藏历猴年方能考证)。传言昔日庙内经常展示很多极为珍贵的雕像与佛教文物,后来频繁失窃,庙方不得不停止展示这些宝物,因此游客如今并不能看到许多宝贝。但是莲花生大师的像我还是认得的,去小喇嘛的僧舍里“参观”一下,是我发现的最大乐趣。
每年在纪念莲花生大师的圣诞庆典期间,僧众们会表演著名的面具舞,这种拉达克的面具舞又称为羌姆,属於密乘传统中基础的一部分,因此只能在修持密乘的寺院中演出。 黑美寺的小喇嘛
黑美寺
莲花生大师像
黑美寺
提克西寺
“小布达拉宫”提克西寺 位于列城20公里外的提克西寺是西藏扎什伦布寺属寺之一。依山而建的庙宇以红黄白三色为主,建于15世纪,神似拉萨的布达拉宫。主殿东面的祈祷殿里有一尊14米高的黄金弥勒佛,法相庄严。
黄金弥勒佛
登上寺顶
乌云压顶,仔细看,是不是神似拉萨的“布达拉宫”?
雪伊寺
雪伊寺 雪伊寺曾是昔日拉达克王室的夏宫,现在寺庙后的城堡遗迹还很值得探险哦!
注意脚下安全
雪伊寺的老人
列城周边风光旖旎,值得待上好一阵子,时间充裕的话,推去做“赞斯卡徒步穿越”
这种长途大巴最经济实惠。发往默纳利、吉隆的车子每天清晨4点和下午2点各一班,车费约540卢比
印度天路:从拉达克到印度喜马拉雅
天没亮,我就离开了列城。这一天会很辛苦,破旧的长途大巴缓慢地蠕动在唯有夏季才能通行的公路上——“列马公路”(列城—默纳利)是名副其实的“天路”,需要翻越不时大雪纷飞的垭口,穿过被大自然鬼斧神工劈开的峡谷。在颠簸了足足16个小时之后,我在吉隆(Keylong)落脚。 请做好吃苦的准备
上车睡觉,下车尿尿
难得休息一下
这是印度天路
堪比新藏线
吉隆风光
吉隆风光
在吉隆住一晚,联系包车司机
思比提
从印度喜马偕尔邦的吉隆再出发,我和同伴租了辆车。拉朱(Raju)是经常跑思比提山谷的老司机,接待中国游客却是头一次。“沿着这条公路一直可以通往中国。但靠近边界则需要特别许可证。因为众所周知的中印争议边界问题,事实上你并不可能真的从这条公路回到你的国家……”他在发动车子前会认真地祈祷,车头保险杠上系着哈达。Tips:
拉朱电话:+91 94-18-149493 包车费一天约7000卢比。Tips:
前往斯比提山谷的班车很少,建议包车来回。如果要去比KAZA、TABO更远的地方,需要办理特别许可证。 拉朱
进入印度喜马拉雅
当地民风淳朴 这一天格外漫长,等抵达思比提行政中心小镇Kaza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路上的风光让我印象深刻,正如仅能查到的那点旅行资料中所描述的那样:思比提比拉达克更加崎岖和偏远。地面像月球表面一样凹凸不平,它们的存在就像海市蜃楼。中途我们还前往Chandratal(月亮湖)做了趟约2小时的“小徒步”。在返回主路继续奋进的时候,一对以色列情侣搭乘了我们的“顺风车”。
最具特色的美景其实是在从Losar去往Kaza的路上,思比提河就依偎在公路旁。天空蓝得不像话。有时候拉朱会把车直接开到那些干涸的河床上。夕阳从身后投射过来,把裸露的岩山镀成了金黄。车里播着我听不懂语言的歌曲,信马由缰,一路荒凉,就任它荒凉。
月亮湖与KAZA
月亮湖
湖畔青年
拉朱与唐小六
思比提山谷
思比提山谷野性十足
在路上
搭车的以色列情侣
日落了还在赶路
KAZA的新萨迦寺佛塔
塔波寺
早上起来,转完KAZA的新萨迦寺,给客栈留言区帖上中文留言(这里太少中国人光顾了),先去47公里之外的塔波寺吧。世界文化遗产塔波寺(Tabo Monastery)里全是珍贵壁画,建于公元996年,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古格国王“拉喇嘛益西沃”和仁钦桑布建造托林寺同一时期的寺庙。外观看塔波寺,真是其貌不扬。准备好头灯手电筒,才能被那些真迹震撼到(可惜不给拍照哦)。 客栈留言区
塔波寺
塔波寺特别“其貌不扬”
壁画 参观完毕,中午可以返回Kaza。很多游客都以Kaza为落脚点,他们在Kaza休整,办理特殊许可证,或搭车或徒步前往Kee和Kibber的村子。我们要去的重点——寺院“KEE”就坐落在一个圆锥形的小丘之上。村庄则在山脚下。
KEE
KEE
KEE 看见迷你“布达拉宫”的时候,我就激动地跳起来问拉朱,“我们能住在Kee Monastery里吗?再不济,我就在村子里找张床铺也行。”
“那得看你们运气怎么样了。”拉朱平静地笑了笑。他心里是不是在嘀咕:这中国人疯了吗?不愿回镇上住旅馆,宁愿在寺庙里过夜。
Kee Monastery为普通游客提供了三间客房,总共不到15张床铺。最后几张空床位几乎就是为我们准备的。寺院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了一人250卢比(约合人民币25元)的食宿费。客房门口张贴着注意事项,例如你最多只能在这里寄宿三天,早餐是8点,午餐是12点,晚餐是18点,下午2点和晚餐后还提供热茶。
拉朱开车下山,约定隔日再返。他放心地把我们留在了无人打扰的“神之领地”。趁天色还早,我爬到边上的半山腰上给Kee Monastery 拍照。最初吸引我的那张网络图片的拍摄位置很容易就能找到。这里海拔4200多米,四面山谷环绕,微风轻抚,思比提河在西边静静地流淌。山下是绿油油的麦田,和与世无争的静谧祥和。 KEE
打坐的老外
KEE就像山坡上堆起的积木盒子 Kee Monastery命途多舛:它建于公元11世纪,原为噶当派寺院。14世纪萨迦派上台后被毁,成为萨迦派寺院。17世纪受到五世**喇嘛麾下军队的进攻,从此改建为格鲁派寺院。1820年在拉达克和库鲁的战争中遭到洗劫。1841年又被穆斯林军队严重破坏,同年再次受到锡克人入侵。1975年遭遇地震……接连不断的摧毁和修复导致了一种盒子状层叠而上的建筑体系,所以Kee Monastery现在看起来像一座城堡,更像极了“积木盒子”。新殿为美国人资助重建,落成于2000年。
KEE全景图
KEE 夏天太阳落山晚,我们赶在18点前便回到了寺里,准备吃过晚饭再去拍夕阳。那会儿不知道从哪儿突然就冒出来几十个小喇嘛。他们人手一个盘子,席地而坐等待开饭。我们手里也端着盘子和勺子,等着小喇嘛提着一桶吃的逐一添过来——晚饭是土豆烩面片,嗯,放心管饱。在寺院里你不会奢求什么——简单的满足。你看那一双双清澈的眸子,被余晖映衬的发光,就会有莫名的幸福感充盈在你的心田。
开饭了
晚餐土豆面片
玩竹蜻蜓的小喇嘛 饭后,我又扛着三脚架下山去追晚霞和彩虹。
云飘了过来,又飘走了,星星升了起来,晚上气温骤降,牙齿直打架,撑了一小时我就往回撤了。摸黑爬寺院的感觉,好像半夜去偷袭一座坚固的城堡。回到简陋的客房,点灯写日记——除此之外你能做的就只剩下数星星了……一年里,只有不到半年的时光可以进出思比提山谷,还得小心翼翼地淌过被雨水或冰川融水毁坏的那些艰苦路段。两个月后,大雪封山,这里的气温会降到零下40摄氏度。公路中断了,附近也没有机场,一整片白茫茫。静心的修行,将不会有任何的打扰。Kee Monastery和思比提又将回到真正的“遗世独立”的状态。 彩虹
KEE
KEE
星轨
简陋的客房 旅程结束时,可以沿着来时的路返回,依然是无敌风光和艰苦的路程。然后可前往默纳利小城(Manali)坐飞机或者公路抵达新德里。休整之后,返回德里。最近的机场在50公里外的布恩塔。如果坐长途大巴,有开往昌迪加尔的沃尔沃舒适大巴,到达昌迪加尔后去德里的班车就很多了。那个炎热的、乱哄哄的、了无生趣的、截然不同的新德里在等你,我就不在此赘述了。
(END)
嗨——德里!
参考资料
最后,提供一些实用资料,这也是作者攻略来源的主要依据:
1,《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2,《困境与反应:英国与印巴克什米尔争端(1947—1948)》,姚远梅著,上海三联书店,2013
3,《南亚顽疾:克什米尔冲突之谜》,习罡华著,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2
4,《复燃的冰川:印巴战争1965》,胡烨著,中国长安出版社,2015
5,《印度史》,(德)赫尔曼•库尔克 迪特玛尔•罗特蒙特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6,《拉达克:遗世独立的藏人古王国》,《中国国家地理》2005.1
7,《喜马拉雅静悄悄》,《中国国家地理》2012.12
8,《探访拉达克,穿越赞斯卡》,《中国国家地理》2014.3
9,《Himalayan Kingdom:Roof of the World》 Times Editions
10,《藏传佛教绘画史》,于小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11,《India》 12th edition, Lonely Planet
12,《印度》,Lonely Planet(中文版无克什米尔内容,有印度喜马偕尔邦内容,适合与英文版对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