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有云:
《道经》有云:
“斋食(即素食)者,洁净身心,涤除邪秽”,
“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
不管是从早期的宗教信仰,还现今的讲究环保、健康、时尚,素食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从严格意义上讲,素食指的是禁用动物性原料及禁用“五辛”和“五荤”的寺院菜、道观菜。五荤也叫“五辛”,指五种有辛味之蔬菜(葱、大蒜、荞头、韭菜、洋葱)。但是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凡是从土地中和水中生长出来的植物,可供人们直接使用或加工使用的食品,我们都可以统称为素食。比如说蔬菜,果品,豆制品和面筋等材料制作的素菜等食物。 现代社会中,素食者越来越多,素食人群也趋年轻化。素食主义不再是一种宗教和教条,素食者也没有道德优越感,选择素食只是选择了一种有益于自身健康、尊重其他生命、爱护环境、合乎自然规律的饮食习惯,素食已经逐渐成为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
在这一次非遗周末聚上,我们就有幸看到了镇远传承400多年的素食大席“素席”。
早在明末清初,镇远素席便可寻出蛛迹,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由各种各样的以素为主的菜肴组成,其中,道菜、素蒸鸡、素蒸鸭等是素席中的常见菜。素席的菜肴讲究新鲜、清淡,因季节的变换,品种也会不一样。
镇远素席烹饪方法有:蒸、炒、馏、煮、烫等,尽可能体现出色、香、味、形来,并保留其营养成份,以达到养生的目的。素席中的“形”主要是做成猪、牛、羊、鸡等各种动物造型。
要做一桌素席,光是做菜就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完成,准备食材则需要一个星期。
70多岁的镇远素席传承人谢鸣,为了传承这项百年技艺,费了很多心思“走出去”,4年前顶着高龄仍远赴台湾美食节展示,可惜的是,还没完全“走出去”,自家人都不理解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她曾经“哄骗”自己的孙子学习这门技艺,可惜孙子想当画家,她很遗憾的说:“现在这道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美食,没有人学,传承出现了问题,实在可惜。
非遗工作做了些时日,越发知道“保护”二字的意义,为了让这个世界少一些遗憾,许多人为之付出一生的时间努力,奋斗。 除了素席,在周末聚还可以看到许多其他形式的“保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镇远赛龙舟《龙行舞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花灯戏《欢欢喜喜嫁镇远》《鱼郎与蚌妹》、傩戏舞蹈《傩祭》;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苗族板凳舞》、苗族舞蹈《心绣》,以及展示农耕文化的《丰收舞》。
报京侗族大寨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誉,素有“饭养身,歌养心,年长者教歌,年轻者唱歌,年幼者学歌”的良好。
作为“年幼学歌”的代表,一位头戴虎头帽、身着侗族服饰、天真可爱的小演员来到现场,闯入众人视野,还未上台就已成为全场焦点。许多摄影爱好者拿出相机捕捉小姑娘乖巧的模样,面对这么多“长枪短炮”,她毫不怯场,颇有大将风范。
保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传承,只要一直存在,便是最好的保护。
这些本该在父母怀抱里索要拥抱和糖果的小演员们,穿着干净整洁的民族服饰,安静的坐在角落,已经担起了民族技艺传承的大任。
四五岁的奶娃娃尚且如此,而我们这些“志于学”的青年又应当何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