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旅伴网
我们一直在努力

看石窟都该看什么?

每一处石窟都是独一无二、各具魅力的。不同的石窟根据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有所差异,有些直接在岩体上凿山雕石,有些则用黄土和泥巧手捏塑;有些背靠砂石戈壁长风烈烈,有些则在山水之间绿意悠然。不同的时代、地域和派别,也自然有着不同的流行风格,而佛像的面容、体态、衣饰等细节,也都会有所差异。

那么当我们走进石窟,都应该看什么?

石窟寺形制

莫高窟 第285窟:禅窟(西魏) 莫高窟 第420窟 莫高窟 第55窟 莫高窟 第158窟 石窟本身也是一种建筑。石窟采用何种形制,与其所在的时代文化风俗不无关系,因而从石窟的形制上,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对佛教的影响——比如北朝中心柱窟中的人字披顶,北朝唐代流行的覆斗顶窟,就是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人字披顶、中国斗帐形式而在石窟中的反映。

马蜂窝攻略组Lv.45

还记得石窟都分哪几类吗?戳这里再回顾一下吧👉《石窟是什么?》

造像艺术

佛首

北魏至宋代佛首对比。via 于阳新《佛首密码》 两晋及十六国时期的佛像,属于明显的古印度犍陀罗风格,其多存在于龟兹(今新疆至中亚一带)、于阗(tián,今新疆和田一带)克孜尔等等;

北齐佛像的眼神都是呈现思考状的,眼睛细长,眼脸微微低垂,目光悠远;
 
唐代佛首的嘴唇比北朝时期更小了。小嘴浅抿富有弹性,嘴巴的线条紧致饱满,也不再有北朝时期佛首体现出的温润之气;晚唐五代的佛首大体上也承袭了唐代的特征,但气势上已有所减弱;

时至宋朝,尽管石窟造像的工艺水准并未下降,也出现了诸如甘肃麦积山石窟、四川大足石刻等许多制作精良的佛像,但民间普遍对于开窟造佛的热情却日益消退;

而之后的元、明、清时期,大部分的石窟造像风格则越来越呈现世俗化的倾向。

佛衣

总体而言,你可以从佛身及袈裟的不同特点看出其对应的大致年代👇

北魏:清秀扁平;
北齐:丰润内敛;
唐:饱满雄强;
……

十六国

通肩大衣式 半披式 此时佛像的佛衣基本沿袭了犍陀罗的样式,以肩大衣式半披式为主;

北魏

袒右肩式 垂领式 北魏早期的佛衣样式,仍与十六国时期相差无几,但中晚期时,统治阶级开始崇尚汉文化,佛像服饰也受南朝士大夫的着装影响而形成了褒衣博带式。 褒衣博带式 而此时的佛像身躯也以扁瘦为主,衣服宽松飘逸,面容清秀,即所谓的“秀骨清像”风格。

东魏、西魏

东魏与西魏时期,佛像身形整体开始向圆润过渡,此时佛衣仍延续着褒衣博带式,但衣袖已不及北魏飘逸。

北齐

双领下垂式 到了北齐,前朝宽松飘逸的佛衣已基本消失,而被双领下垂式所取代。

北周

北周佛像的形体类似北齐的圆润丰满,衣服则开始变得紧致——这是北齐北周时代佛衣的共同点。此时的通肩大衣与北魏的不同之处在于领口更小、更加轻薄、紧贴身体,并凸现出形体的线条。

钩纽式 双肩敷达下垂式 隋代作为南北朝的终结时代,佛像的整体身形与北齐北周没有太大差异,但衣纹开始向写实的方向进发,流行钩纽式、袒右肩式双肩敷达下垂式,袒露的肌肉也开始趋于饱满。

通肩式 通肩式 半披式 终于来到了古石窟造像的鼎盛时期——此时的佛衣极具标志性,不仅袒露的部分增大,佛像肌体的表现力度也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张力。

造像手印

梵语将佛像摆出的各种手势和手指的姿态称为“手印(Mudra)”。以下五种印相是释迦牟尼佛最为常用的,因此又称“释迦五印”👇

禅定印

手心朝上放腹前,两拇指的指端相接。这一手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据说释迦佛在菩提树下,便是以这个姿势禅思入定、修习成道。

说法印

佛陀在说法时所结的印:拇指与中指(或食指、无名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伸展,表示佛陀宣讲传法,度化众生。

施无畏印

右小臂上举,掌心向外,手指自然向上——告诫众生不必害怕,表示佛陀通过自己的智慧使信众消除恐惧,内心平静。

与愿印

伸手掌向外,指端下垂。佛菩萨为应众生的祈求,所作此印相,表示以普救众生的慈悲心施与之意。

降魔印

降魔印(触地印)以右手覆于右膝,指头触地,以示降伏魔众。

造像姿势

佛像的姿势千变万化,但普遍认为以坐姿更具有识别性及代表性:

结跏趺(jiā fū)坐

莫高窟 第85窟:跏跌坐彩塑 略称“金刚坐”;又为佛禅定时常用之坐势,故亦名“禅定坐”;如来佛多为此坐,因此又称“如来坐”——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

善跏趺坐

莫高窟 第154窟:善跏趺坐彩塑 双腿自然朝下。

交脚倚坐

两腿下垂相交于座前。早期的弥勒菩萨像,都取交脚倚坐之姿。

半跏趺思惟椅坐

莫高窟 半跏趺思惟椅坐 仅有一足上盘,另一足垂放而下,一手指颊、低首侧身的冥想沉思状。此坐姿流行于南北朝时期。

壁画艺术

莫高窟 第288窟《说法图》 佛像画:敦煌石窟壁画中,出现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众多的首推佛像画,包括佛、菩萨、弟子、罗汉护法众部等。 莫高窟 第103窟《维摩诘经变》 经变画:用绘画手法表现经典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变画产生于东晋,唐代时,佛教经变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莫高窟 第275窟《尸毗王本生》 佛传故事画:主要宣传释迦摩尼的故事,包括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 莫高窟 第12窟《供养人画像》 供养人画:各时代出资修建石窟的人被称为供养人。一些虔诚的信徒及僧人为表示对佛的时刻礼奉,将自己的形象绘在石窟中,以表示时刻都在向佛供养。 莫高窟《帝释天妃》 传统神话画:原始氏族社会的神话题材,主要表现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等。 莫高窟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礼佛图、出行图:帝王、藩镇首领等以礼佛、敬佛的形式,把自己的形象绘在石窟之中。 此外,诸如飞天图与繁复的装饰图案,也都是石窟中不可忽视的看点。

题刻

包含佛龛题刻、摩崖题刻等。 👆:《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北魏(386—557)纸本墨拓,“空”字未损本,纵75厘米,横40厘米,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寺最大的摩崖古碑林,碑刻题记有2800余块,书法形式多样、体法多变、淳朴天然,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造像记(二十品之一)》,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十一月纸本墨拓,纵66厘米,横33厘米,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龙门石窟现存大量的北魏造像题记,既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珍贵的书法艺术品。其中“龙门二十品”在北魏近千品造像题记中最负盛名,是龙门魏碑中的佳品,也是魏碑书体的法帖范本。

龙门石窟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历史悠久,开凿经历了多个朝代,断续营造达500余年之久。·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价值。·共有97000余尊佛像,其中西山石窟是精华部分,包括卢舍那佛像和“龙门二十品”。·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为著名。

看石窟也需要装备?

via 艺旅文化 如今的大多数面向公众开放的石窟寺都已得到了妥善的看护,但这有时也让想要更加仔细观赏,却碍于光纤、距离限制等问题而只能远远观望。这个时候,拥有以下这些“看石窟”神器,便能让你在有限的条件下,挖掘出无限的细节之美。冷光手电筒

石窟壁画的精彩细节,往往藏于那些幽暗隐秘的角落缝隙中,而一支手电筒便能让它们分毫毕现。不过请注意:这些文物已历经千百年风霜,普通手电筒光线的细微热量也会对诸如壁画的颜料等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害,因此一定注意使用冷光手电筒。

便携望远镜

石窟里的纷繁细节,放大每一处都能为你带来别样的震撼与惊喜,但由于文物本身的脆弱,我们基本上不可能凑得太近。这时,拥有一支焦距合适、又轻便易携带的望远镜,就能让那些无法用肉眼看清楚的细节全部展现。

激光笔

如果想要和同伴分享某些细节,激光笔往往能派上大用场。即便不是讲解员,你也可以借助激光笔尝试“描绘”出石窟与壁画的路径,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些人文古迹蕴含的魅力。

马蜂窝攻略组Lv.45

想要进一步了解石窟,可搜索公众号@艺旅文化,回复关键词:中国石窟,即可试听佛教艺术史专家常青老师的免费课程,深入了解中国各大石窟。

特别感谢: @马蜂窝攻略组供图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58旅伴网 » 看石窟都该看什么?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