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来晋旅游的重中之重就是人文古建……
上党门
上党郡衙署建于隋开皇年间,据载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将此扩建为有280余间亭台楼阁的宫殿,但在金代毁于兵火,今天所见的仅存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的上党门门庭和后来增建的钟鼓楼。 by 赵昱焱
by 赵昱焱 上党门楼是重檐歇山式,左右门额分别是“凤驰”“云动”,外侧钟鼓二楼相衬,高低错落,主从有别,可以看出作为一代封建地方官署的等级制、集权制。
by 赵昱焱
by 赵昱焱 穿过作为长治市地标的上党门,向北可穿过府上街走入英雄路和莲花池一带的老城区,向南可进入昌盛商业街和电脑城,然后步入回民聚集的西大街和清真中寺。
by 赵昱焱 地点: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府坡街与西斜街交叉口东北50米
开放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上党门
上党,劝以天为党”之意。现存的上党门和两侧的钟鼓楼则为明代知州马暾所修。明弘治九年,潞州知州马暾在其为任六年之后,在“政洽民孚,治有余力”的情况下,对原来的钟鼓楼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改建,“朴素浑坚,雄伟固壮”,这就是今天的钟鼓楼,这就是今天的上党门。上党门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城内西街,是古上党郡衙署大门,始建于隋开皇年间(581—600年),金代毁于兵火,现存上党门和左恻钟楼为明洪武年间重建,右侧鼓楼则为天顺年间增建。钟鼓二楼平行排列,一曰“风驰”,一曰“云动”,以示高耸如云之意。现已成为长治市的象征。游人登楼眺望,长治市貌尽收眼底。上党门是长治的象征和标志。它位于长治市区中心府坡街北端的高岗上,是古代上党郡署的大门。“上党”是个地名,殷商时已有,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的长治市、晋城市、晋中地区的榆社、左权、和顺县和临汾地区的安泽县。关于“上党”的含义,《释名》中解释说:“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方志中说:“居太行之颠,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也就是说,上党是指太行山上最高的地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上党郡。郡府设在今长治市。上党门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约公元581年至600年)。它的门楼海拔1500米,与太行山的山顶齐高,十分雄伟壮观。登上门楼远眺,上党古城景色历历在目,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庸朝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唐玄宋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居住在上党门内的潞州衙署。他在隋朝建筑的基础上,对上党门进行装饰,并在附近修建了梳妆楼、看花楼、德风亭等建筑。他做了皇帝后,又重返这里增修了飞龙宫、圣瑞阉、望云轩等。北宋靖康年间,金兵大举南下,攻陷隆德(今长治市),上党门毁于兵火之中。现在的上党门是明代重建的。上党门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挺拔独立。门为重檐歇山式结构,大门左侧建有钟楼,右侧建有鼓楼,钟鼓楼一曰“风驰”,一曰“云动”。意思是说建筑在上党的上党门高耸天外。两楼台基高峙、平行排列,遥相映衬。楼高门低,高低错落,主从分别,充分反映了封建官府的威严,极富民族风格。上党门作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近年来得到了多次维修和彩画。现在的上党门更加雄伟壮观,青春焕发。
潞安府城隍庙
始建于元代,明清时都有过扩建重修。庙坐北朝南,前后中轴线长达500米,从琉璃影壁(九龙壁)开始,列有吊桥、街门、楼、牌坊、钟鼓楼、山门、戏楼、中殿、大殿等建筑,共三院。 by 赵昱焱
by 赵昱焱
by 赵昱焱 现存大殿和角殿是元代建筑,寝宫、戏楼、玄鉴楼是明代建筑,廊庑、耳殿是清代建筑,对于喜欢古建筑的旅行者来说,5元钱可以欣赏到元明清建筑并琢磨它们的不同风格,实在值得。
by 赵昱焱
by 赵昱焱
by 赵昱焱 别错过城隍庙南面广场上的宏门,这象征着潞安府城隍庙有州府级别,在全国也属少见。这里一年四季不断有名家书画展出,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是传统庙会日,广场上的仿古楼中美食小店林立,傍晚也可感受当地人的夜生活。可与上党门一起先后游览。
by 赵昱焱
by 赵昱焱
by 赵昱焱
by 赵昱焱 地点: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大北街庙道巷13号
开放时间:8:00-18:00
门票:5元
城隍庙
镇门堡城隍庙是堡中大庙,占地六间。正殿是城隍殿,东偏殿为奶奶殿,西偏殿为财神殿。东西配殿供奉十殿阎君。城隍庙外东为碑楼,西为钟楼过殿为马殿,东立一红马,西立一黄马。出庙门过了牌坊,东西各立一石狮。对面设有戏台。
观音堂
据碑碣记载创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清代重修,两进院落布局,坐东朝西。有天王殿三楹,钟鼓楼位于两侧,正面为观音殿,殿内正中是侧坐观音,周围十八罗汉环绕,两侧雕24诸天。 by 赵昱焱
by 赵昱焱
by 赵昱焱 最值得观看的观音堂彩塑千万不要错过,是殿内正中横梁上端的三尊小像,从右至左依次为孔子、释迦牟尼佛、老子,代表古代民间信仰的儒、释、道,周边还有大小近千尊塑像,均为悬塑。时间充裕,可在院内散步,红墙古建,游客寥寥,也是拍照的好地方。
by 赵昱焱
by 赵昱焱 地点: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大辛庄镇梁家庄村
开放时间:7:00-18:00(有时需敲门)
门票:10元
观音堂
法兴寺
这座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后凉神鼎元年(401)年的古寺曾闻名于世千余年,险些因为煤矿开采而不能再现于世人面前,搬迁到翠云山上的今天的法兴寺绝不可错过的依然是那“三绝”:修建于唐咸亨四年(673年)的舍利塔;修建于唐大历八年(773年)的燃灯塔;圆觉殿内的宋代泥塑。 by leliawl
by leliawl
by leliawl 圆觉殿重建于宋元丰四年(1081年),殿内佛坛上供奉着释迦三尊,均为泥质彩塑,体态端庄,面容丰满,表情典雅,弟子阿难、迦叶侍于两侧,两位护法金刚仗剑而立。这些塑像虽带着宋朝风格,但流露出对唐代的向往。
by leliawl
by leliawl
by leliawl
by leliawl 殿内两山墙和后檐墙下的十二圆觉菩萨,是塑造于宋政和二年(1112年)的泥塑杰作,塑像都是女性形象,被誉为“宋塑菩萨之冠”。殿内不允许拍照,还请静静凝视,内心体会那个懂得美的时代。虽是搬迁,可法兴寺保留了唐宋石碑,古建筑墙碑,这些是晋东南古建筑的名片。
by leliawl 地点: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慈林镇崔庄村翠云山上
开放时间:8:00-17:00(有时午休,14:30开门)
门票:15元
法兴寺
法兴寺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凉神鼎元年(401年),唐咸亨四年(673年)高祖十三子郑惠王赐藏经三千卷,并建石舍利塔一座,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改名“广德寺”,唐大历八年(773年)又造燃灯石塔一座,宋元丰四年(1081年)重建十二圆觉菩萨殿,并更名为“法兴寺”,元、明、清又屡有修葺。寺院坐北向南,规模不大,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分列着舍利塔、燃灯塔、圆觉殿和后殿。
崇庆寺
距离法兴寺8公里、习惯上一起先后参观的崇庆寺,建在蜿蜒起伏的紫云山间,是四合小院,寺内宽广,草木茂盛,幽静古雅,佛禅意趣。宋代始建时北为千佛殿,东为卧佛殿,西为大士殿,南为天王殿,历经修整,不脱宋代模式。 by leliawl
by leliawl
by leliawl 大士殿内的三大士和十八罗汉塑像,原为北宋作品,后人多次修改,三大士已变成明清手法,但十八罗汉像有几尊还保持着原来的工艺。
by leliawl
by leliawl
by leliawl 地点: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685县道紫云山山麓
开放时间:8:00-18:00
门票:10元
崇庆寺
崇庆寺在山西长子县城东南22.5公里紫山脚下。寺后山峰环耸如屏,寺前松柏簇拥。山巅立有明代中州范志完所书“紫云山“石碑。寺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寺分前后两院,后院中有天王殿,四天王横眉怒目,威武壮观。左右卧佛殿与三大士殿,西北隅为地藏殿,千佛殿居后院正北,梁架斗拱均属宋制。殿内有佛、菩萨像三尊,西壁悬塑人物局部残坏。西配殿内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塑大力士及十八罗汉像,西垛殿内明初塑地藏菩萨与十王像,塑造技艺甚佳。
天台庵
此前一直被认为始建于晚唐天祐四年(907年)、我国仅存的唐代四处木结构建筑之一的天台庵,建于高0.68米的石砌台基上,远有群山拱托,近与民宅毗连,四周青石砌岸,坛上松柏为墙。 by aihesyh
by aihesyh 庵内现存一座大殿和一块石碑,再无其他古物。弥陀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九脊顶,歇山式构架,略呈方形。屋坡平缓,檐角飞翘,殿内无佛像和柱子,空旷简洁,梁架残留彩绘。院内的石碑,字迹难辨,但造型古朴,四面碑身上方中央各雕佛像,下部阴刻楷书碑文,具有唐风。
by leliawl
by leliawl
by leliawl 天台庵从建造手法上看,呈现着唐代建筑风貌,因此一直断代为唐代。2014年,修缮弥陀殿时,发现了墨书题字,这些题字或许证明了弥陀殿实际为五代后唐建筑。按照题字的建造年代,距离唐朝灭亡仅过去26年,也就是说唐朝的匠人还健在,保持了唐朝的特点,也属正常。
by leliawl
by leliawl
by leliawl 地点: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北耽车乡王曲村
开放时间:平时门锁不开,需拨打门上张贴的电话号码15103553647或者四周打听请管理人员前来开门
管理费:20元
天台庵
大云院
地处晋东南偏远小村落的大云院,拥有与敦煌莫高窟晚唐壁画如出一辙的五代壁画,是我国现存寺观中唯一的五代壁画遗作。这座始建于后晋天福三年的小庙,初名仙岩院,宋代改名大云禅寺。寺院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临漳水,僻静幽深,后面的山峰像九条长龙,将大云院紧紧环抱,大殿后有圆形山丘,酷似宝珠,所以都说是“九龙戏珠”的上佳风水。
寺院坐北朝南,现存二进院落,依次为天王殿、弥陀殿、三佛殿,主殿弥陀殿在阑额上加施普柏坊的做法是中国现存木结构建筑中最早的实例,珍贵的五代壁画遗作就位于此殿的东西壁和扇面墙上,铺以蓝、绿、赭三色,墨线勾勒,笔法劲挺。寺内还存有五代石雕香炉、宋碑、明清碑。
山门院墙外松林中,有一座八角石雕玲珑七宝塔,为五代遗存,也是这里的重要景观。
地点: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北耽车乡实会村
开放时间:寺院外是文管所,可请文馆员开门入内参观13133150737
门票:20元
大云院
原起寺
位于凤凰山巅——平顺、潞城、黎城三县交界处,北邻浊漳河,河对岸不足1公里就是天台庵。浊漳河两岸是现存中国木结构建筑遗存密集地带,河两岸现存由唐至清所建的10余座建筑,可以依次拜访原起寺、天坛庵、大云院、佛头寺和龙门寺。
寺内现存有唐代所建大雄宝殿一座,殿前是明代所建的亭亭,东侧是清代所建三佛殿,西侧是宋代所建青龙塔。另有唐代的经幢一座,上刻罗尼经和建寺铭记。远望原起寺,最吸引人的就是这座身姿秀丽的青龙宝塔。
这座塔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塔身八角七级,高17米,层层飞檐斗拱,节节精雕细刻。塔顶安装有八个铁人,用来稳定最上一层的结构。宝塔每一层的每个挑角都有一只铁铃,共56只,风吹铃响,意境清幽。 by 神秘物种 地点: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黄牛蹄乡辛安村
开放时间:可拨打电话15934389150
管理费:10元
原起寺
原起寺始建于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后经历代维修、扩建,成为唐宋两代混合结构,保护的比较完好,是山西省重点保护文物。
金灯寺石窟
全年有三个季节笼罩在云雾之中的金灯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7年),坐落在素有“不登林滤山,不知太行险”之说的林滤山东面陡崖上。寺顶巨崖当空,寺下万丈深渊,窟的外檐就山开凿,自然形成一座座殿堂。
山腰北崖凿有大小14个洞窟,七进院,木构建筑34间,历代碑、碣20余通,佛龛37个,摩崖造像500余尊。最大的水陆殿内有多尊石佛,79幅佛雕壁画。有趣的是,殿内泉水从殿西北角的石缝注入水池,四季长流,清澈见底,池沼上凿就的回形石堤,可以让游人沿堤绕窟,近距离观赏佛像。
其他院落的佛像破坏较多,但仍不影响摩崖石刻的艺术魅力。金灯寺现存石窟、佛龛、造像均为明代雕造,木构建筑也为明、清所建,所以金灯寺石窟是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尾声”的明代石窟造像巅峰之作。
从虹霓村沿虹梯关古道向上,仔细察看这条商旅通道的石板上古人凿下的齿纹,品尝风景与人文结合的太行滋味,便可到达古道山顶上的金灯寺。
地点: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杏城镇背泉村东的林滤山巅
开放时间:全天
门票:45元
金灯寺石窟
金灯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顺县城东南60公里处的背泉村东,创建于北齐,现存皆为明代遗物,东西七进院,大小石窟16个、佛龛8个、摩崖造像500余尊,规模宏大,雕造精美,为山西省第二大佛教石窟群。被誉为“太行石窟群,上党悬空寺”。
西社村古民居
被大禹山拥于怀中、坐落在黄土台地上的西社村却集令人惊艳的哥特式民国建筑和古人穴居生活方式的遗留物地窨院(地下四合院)于一村,是国家级传统村落。在典型的北方灰色四合院民居风格建筑中,有三个独立平行院落组成的带有明显异域风情的建筑群,有着醒目橙黄色的这些深宅大院,就是曹家大院。 宅院位于观音堂前街北侧第一户,显著特点是中西合璧的民国风情门楼、砖雕图案和匾额、窗户上下的砖雕文字诗句。地处僻壤,却雕梁画栋,不难想象当年出入于此的是怎样儒雅的商人。
当时西风东渐,主人追求儒雅,爱好诗书,所以才有了这种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据说曹家人是开明人士,广纳寒士,平时散粮,过年施肉,恩泽一方。 自省堂是其中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院子,发源池是曹家兄弟为解决西社村人吃水而建,西侧是曹家次子的宅院,影壁上书“福禄寿”。楹联铭刻“树德”“务本”“慎修身”穿越时空,向今天散发出悠长回味。
村内枣园一带还有一些两进或几院相通的地窨院,院子三面窑洞,窑顶比街面略高,坑顶四周砖砌女儿墙起防护作用,窑洞在深坑墙壁上往里掏挖而成,白灰抹面,木制门窗,简朴实用,因造价低廉成为穷人造房的首选。全国保存完好的地窨院还有运城市平陆县、河南省陕县和三门峡的。
地点: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社村
开放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中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8年抗战历史的大型专题纪念馆,有国家一级文物150多件,也是综合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馆区共有10个旅游参观点,平面布置采用中国建筑传统的布局手法——中轴对称,纪念馆正前方是广场,中央矗立八路军将领组雕“太行山”,主展馆(八路军抗战史陈列馆)在广场北侧,背倚凤凰山,东眺马牧河,因山而建,气势雄浑。景区内有3处收费景点,百团大战半景画馆、临时展馆、窑洞战景观。
纪念馆隔壁是八路军文化园,每天有与抗日有关的多场表演,并可换上八路军装参与互动。此区域为收费景点。真正的八路军总部旧址在砖壁村,距武乡县城30公里。这里是一组寺庙建筑,旁边有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这两处可购买套票。
地点: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城太行街363号
开放时间:冬季:8:30-18:00 17:00停止发、售票;夏季:8:30-18:30 17:30停止发、售票
门票: 在微信小程序“游山西”线上预约;现场扫“晋游码”实名预约。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武乡县城凤凰山。40多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太行革命根据地人民,在长达八年艰苦岁月里,与八路军并肩战斗,患难与共,作出了巨大贡献。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收集展示了大批历史珍贵资料和革命文物,记载了当年八路军及太行人民的光辉业绩,展示了太行抗日原貌,再现了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纪念馆建筑呈工字形布局,两侧为平顶现代建筑,中堂尖顶呈古式建筑。意味深长的抒情技巧,灵彻通透的哲学思考,凝思庄重的人文景象,气势磅礴的陈列形式……这是改扩建后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展示给参观者的整体特征。从对展览内容上增加了历史纵深感,到展示手法的创新,这是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反映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党领导的八路军同全国人民一道进行艰苦奋战业绩的重要窗口,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其对广大人民群众和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位于革命老区武乡县,被列为国家重点博物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国内惟一全面再现八路军8年抗战光辉历程的大型军事专题纪念馆,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5年结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进行了大型扩建改造工程,其中主馆“八路军抗战史陈列”展览厅,首次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运用大量照片和设计精美的图、表版形式,及其珍贵的文物配置,同时辅以景观、雕塑、沙盘、绘画以及别具特色的100米文化墙艺术品陈列,全方位、多视角地再现了八路军华北抗战的全部史诗。走进八路军抗战史陈列馆的序厅,耳边飘来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的雄壮旋律,正面墙体上由滔滔黄河、巍巍太行山、绵延万里长城等构成的石刻浮雕图案,映衬着“八路精神永放光芒”红色大字,更是八路军抗日的主战常在大厅中间,屹立着8根镌刻有八路军抗战重要历史片段的四方铜柱,描绘了八路军在辽阔的华北战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象征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最引人注目的是鲜花绿叶丛中掩映着一尊汉白玉组合卧碑,碑身的顶端是八路军帽和橄榄枝构成的铜质图案,喻意着英勇无畏的八路军在为和平而战;碑身两侧则由小米加步枪、大刀和地雷拼构成图案,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八路军文物和元素符号,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8年抗战的艰苦历史。第一展厅《日本全面侵华,八路军出师抗日》以抗战全面爆发后的经历为主线,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勇敢地承担起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重任。雕塑《抗战领袖毛泽东》以巍巍宝塔山为背景,再现了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的高大形象,眉宇间流露出毛泽东忧国忧民的逼真神态。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前线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展览以当时战斗最激烈的乔沟战场遗址为原型,采用景观与半景画相结合的手法,运用声、光、电现代科技的动态影像和烧陶彩塑人物表现,以及多媒体控制的炮火及天空的变化,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平型关战斗的真实场面,产生了亲临历史的联想。第二展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则展示了太原失守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八路军3个主力师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持久抗战和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向华北敌后实施战略展开,以五台山、吕梁山、管涔山、大青山、太行山、太岳山为依托,先后创建晋察冀、晋西南、晋西北、大青山、晋冀豫等抗日根据地,开辟了辽阔的华北敌后战常同时,重点介绍了八路军总司令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这两个华北地区党和军队最高领导机关的概况。“八路军总部移动路线图”采用电动路图的形式,十分醒目地勾勒出了八路军总部从陕西云阳镇出发,先后辗转陕、晋、冀3省,38个县市,驻扎66个村镇,转战4300余里的伟大战略行程;并以总部驻扎过的太行山区典型的旧址为原型,复原了“八路军总部”景观。
晋城博物馆
新馆开放后的晋城博物馆共有4层10个展厅,四层的《晋城古代建筑艺术》是陈列品最珍贵的一个展厅,分为走进古建筑、泽州古寺庙、沁河古堡寨、晋城古民居四部分。一走进四层,就可看到一座按1:1比例复原的高平二郎庙金代舞楼。
随后还可看到晋城二仙庙天宫楼阁和神龛、青莲寺唐代塑像、高平开化寺宋代壁画、坪上玉皇庙壁画等复制品,因为是原比例,所以更清晰。琉璃是山西著名的建筑工艺,府城玉皇庙以琉璃烧制的金代二十八星宿屋脊构件而闻名,博物馆将它们请入展出,一定不要错过,其精美程度令人惊诧。
地点:山西省晋城市凤台东街1263号
开放时间:9:00-17:00 周一闭馆
门票:免费
晋城博物馆
青莲寺
青莲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最早的寺院之一,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建寺者为北朝高僧昙始、慧远,唐以后历代均有增建。分古寺、上寺两院。古寺居下,东侧有砖砌藏式舍利塔,明万历年间建造,是晋城市现存唯一的藏式塔。西侧有唐代慧峰法师石墓塔。
正殿建筑除留有少量宋代遗构外,已被后人修补得面目全非。殿内所存唐代青莲寺垂腿弥勒佛、文殊、普贤菩萨、阿难、迦叶二弟子和供养菩萨,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70余尊中的一处6尊,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南殿彩塑12尊,其中5尊为宋代彩塑。
同样遗憾的是,2018年9月塑像修复后失去古朴神韵,不知现况如何。由古寺上行0.5公里就是上寺,唐代太和二年(828年)因僧徒众多而创建。
藏经阁位于前院台基之上,现存木构件多为宋代原构。释迦殿始建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宋代建筑。院内有两株千年古银杏,秋季时金黄色衬托雕梁飞檐,银杏与古建可谓千年CP。
地点: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寺南庄村
开放时间:冬季:8:00-17:30;夏季:8:00-18:00
门票:30元
青莲寺
青莲寺,初名硖石寺,位于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的泽州县硖石山腰。东观孚山,巨嶂横列,气势磅照;南望珏山,双峰插天,秀丽挺拔。山脚丹水荡漾,像一条玉带从东北向西南飘然而去;回首硖石诸峰,峭壁伟岸,似鬼斧神工砍削而成。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分古寺、新寺两处,相距里许,分属净土宗、天台宗道常新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御赐名为“福严禅院”,明复称青莲寺。青莲寺的修建,是与净土宗的创始人高僧慧远在这里的活动密不可分的。古寺初建于北齐天宝年间,是在慧远草创后,经北齐、北周隋、唐修建而成的,为佛教弥勒净土宗寺院。主要建筑有正殿、南殿。正殿内佛坛宽大,现存唐代彩塑6尊,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70余尊中的一处6尊。尤其是释迦牟尼彩塑一尊,高约4米,雕塑精细,金光映人。其右手的处理自然妥贴,颇具重量感,与西方名画《蒙娜·莉莎》具有相通之处,艺术价值极高。南殿彩塑12尊,风格上沿袭唐风,注重写实,生动传情。唐碑《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碑首佛殿图一幅,是已发现的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实物资料。寺外有唐代惠丰大师石塔一座和宋代百法座主舍利塔、明代藏式塔各一座。新寺创建于隋代,原为慧远禅师说法道场,宋以后为天台宗道常寺分三院,一院为藏经楼,二院为大佛殿,三院为大雄殿。藏经楼五间,藏有从唐至元历代佛经700函5000余卷,惜经兵燹火灾,散落殆荆二院大佛殿、罗汉楼、地藏楼有宋代彩塑37尊及500罗汉名号。大雄殿于日军入侵中国时烧毁,正在修复中。院内的子抱母古柏令游人感叹不已。母相周粗3米,高27米;子柏周粗1米,高24米。相传百余年前母柏枯槁,寺院主僧决定次日将其砍伐。当天夜里,一株幼柏攀着母相的躯干缠绕而上,紧紧将母相抱住,寺僧见之,以为神意。古柏前的两棵银杏树,东为雄树,周粗5米,高约25米;西为雌树,周粗4米,高与雄树同。每年夏秋两季,枝叶繁茂,遮天蔽日,以自己无可辩驳的神威,叙述着青莲寺的沉浮兴衰。其他如掷笔台、款月亭、唐经幢、窦乳泉等都为游人讲述一段清幽、神奇的故事。漫山遍野的松柏灌木,红墙绿树,与隔河相望的珏山一起,为游人提供了一个山水寺观浑然一体,俯拾古今,颐养性情的林泉胜地。
府城玉皇庙
居高临下的玉皇庙是古泽洲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宋至清代都有,庙内珍藏的宋、金、元不同时期的彩塑,具有非凡的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
主殿玉帝殿是金代建筑,屋脊的琉璃构件二十八星宿雕像(原件存于晋城博物馆四楼展厅),在阳光下流光溢彩。西庑殿南八间为二十八星宿殿,可以请管理员打开门,内有二十八星宿彩塑,推断为元代雕塑家刘元(又称刘銮)的作品,其特点是希腊鼻子,腰部细长,面部表情丰富而深刻。
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唐代五行家袁天罡又把二十八宿与二十八种动物撮合在一起,并在每个星宿名后分别缀以日、月、金、木、水、火、土中一个字。
以此为据,把人物和动物形象相结合而塑像成形的二十八星宿塑像,代表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中国保存至今的孤例,堪称国宝。
地点: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
开放时间:8:00-17:30
门票:10元
玉皇庙
开化寺
创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年间(923-926年)。两进院落,大雄宝殿居中,建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为典型宋代建筑,古意庄严。大殿东西两墙及北檐墙东西两次间内壁均绘有重彩佛教壁画,内容多为佛本生故事和佛教故事。
画面布局谨严,以说法图为中心徐徐展开,如一幅色彩淡雅的卷轴画。所绘人物既有神仙世界的,也有世俗社会的,反映了宋代的社会风貌。相比于唐代佛像热烈放姿的风格,宋代佛像走向内心,注重个性化的情感意绪,表现出细腻秀婉的特质和纤细柔和的审美。
地点:山西省高平市东北舍利山麓的高台之上
开化寺
崇明寺
小小寺院在中国古建筑中排名前20,全仰仗于中国现存最早的北宋时期木构建筑实例——中殿。此建筑虽是宋代遗物,但在建筑风格上沿袭唐风,结构奇特。殿内使用的一对“断梁”,由两根直径、长度相等的短梁对接而成,承担了全部梁架重量,是中国古建筑史上一绝。
地点:山西省高平市南郊15公里圣佛山南麓
崇明寺
良户古村
良户村以明代古民居建筑为特色,砖雕、木雕、石雕“三雕”尤其引人注目。建于金代的玉虚观有晋东南地区少见的蒙古包式壸(音kun)门,琉璃屋脊,孔雀蓝,建筑装饰都透露出游牧民族的风格。蟠龙寨侍郎府进门处有砖雕麒麟照壁。走在村里,穿越时空。
地点:山西省高平市良户村
良户古村
踏着古朴的道路,品味时光的轴线
司徒小镇
春节期间来晋城游玩,不可错过司徒小镇的打铁花表演。晋城古称泽州,泽州府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门户,“泽州打铁花”民俗在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的晚上如期上演,朵朵铁花绚丽夺目,夜空之下火星璀璨。小镇还有美食街,老作坊,老剧场等,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可谓晋东南年味十足。
地点:山西省晋城市城区东北部
司徒小镇
司徒小镇,位于山西东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晋城市区中心的东北,西距晋城市区北高速路口5公里。占地千余亩,是集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农耕体验、旅游购物、文化演艺等为一体的“老山西民俗印象基地”。浓郁的山西民俗风情和精彩呈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人打铁花实景演绎,绝美绚烂,广受全国各地游客的喜爱。
皇城相府
这里是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帝的老师陈廷敬的故居,被称“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因康熙帝两次下榻于此,故称“皇城”。一座民间家族建筑群,竟有外城、内城两座城池,院落16座,房屋640间,难以置信。 by 扫雪
by 扫雪
by 扫雪 内城始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七层百尺河山楼及附属建筑107间藏兵洞,是明代建筑珍品,东北、东南角的制高点是春秋阁、文昌阁,北部的河山楼则可登上俯瞰相府全景;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城门外有8米高御书楼,陈列着御赐“午亭山村”匾额,石牌坊两座,铭刻着陈家一门五代人官职。
by Mr.程
by Mr.程
by 扫雪 景区还包含陈氏家族的墓地紫云阡,相府斜对面的道观西山院,生态农业园相府庄园等。而景区正门外的大型开城仪式【迎圣驾】从2021年1月11日起暂停演出,恢复时间请关注“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官方微信公众号。
by 扫雪
by 扫雪
by 扫雪
by 扫雪
by 扫雪 地点: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
开放时间: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8:00-18:00
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8:00-17:00
门票:旺季120元,淡季80元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是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清代名相陈廷敬的府郏。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
郭峪村
与相府相距仅300米的郭峪村,是一座唐初建置的城堡式村落,现存明清古建40多个院落。与相府不同的是,这里更显古朴典雅。古城中七层高的豫楼,是军事防御建筑,可登顶。汤帝庙是元代古庙,高达9米多,进深6米,宏大而神圣。古戏楼,老狮院,小狮院等基本保存完好,会感受到旧日繁华。 by 一诺
by 一诺
by CHEN 由唐至清,郭峪村崇文成风,明清两朝包括陈氏家族在内,考取15位进士、18位举人,他们把儒家礼制观念体现在村落、户宅的建筑上,这里可以说是相府的根。
by 桂圆
by leliawl
by leliawl 地点: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
开放时间:
旺季(4月1日-10月7日)8:00-18:00
淡季(10月8日-次年3月31日)9:00-17:00
郭峪村
郭峪村,位于阳城县北留镇,唐代建置。现存明代民居40院;明崇祯十一年修建的蜂窝城墙,高20米,宽5米,长1400米;元代修建的汤帝庙,尚存20米高的挑角戏台及罕见的九开间大殿。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对郭峪村现存古建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这个五六百户的山村里,明清两代共出了十八名举人和十五名进士,并把儒家礼制观念体现在村落、户宅的建筑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郭峪村又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工农业总产值7000多万元。近十多年来,全村老年人在苍龙岭开山值树60多万株,受到盛市多次表彰。郭峪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村绅为了防御农民起义军,修建了郭峪城。是年农历正月十七动工,十月竣工。城高12米,阔5.3米,城周1400米,城内面积17.9万平方米。城堞450个,东、北、西城门3座,另有东水门1座、有敌楼10座、窝铺18个,转角有木亭。为辅助城墙又增建窑洞,一便居住,一便防守。窑凡三层,共628眼,故名蜂窝城。城墙上置有城防铁炮数十门。城内居民多为明末建筑,城中心建有七层豫楼一座,十分醒目。郭峪城历经300多年风雨,城垣残破,民国年间范月亭任村长时,曾对城墙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维修,维修后,敌楼威严,雉墙整齐,城上四周骑马可通。土地改革时,城窑分给了村民个人。建国以来,村民建房,村里搞公共建筑,拆用城窑城墙砖石,郭峪城被严重破坏。1994年,村里投资30万元,对城东门右侧一段城墙及城上的奎星阁、菩萨阁进行了维修。郭峪城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汤帝庙:俗称大庙,位于西城门内,址高28米,为村之社庙。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创修,明正德年间(1506–1522)扩建,嘉靖年间曾毁于火灾,修复于万历年间,清顺治九年(1652)又拆旧整修。全庙分上下两院,上院前沿有石栏,中有石梯可通上下。北面为正殿,面宽九间,进深六椽。东西殿各三间,角殿各三间。下院东西两面为两层楼房,各下下10间,上为看楼,下为住房及客房,南面上为戏台,下为山门,两旁又各有角楼,为储藏室,门外西侧有钟鼓楼。旧社会此庙为村社活动场所,村内重大事情都在这里商定和办理。民国年间,村公所设于此庙。范月亭任村长时,曾在这里禁烟禁赌。新中国成立后,敢曾在此设立村、乡公所、大队部、保健站等。豫楼:位于村之中央,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和郭峪城同为防御农民起义军的军事建筑。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七层建筑。底层墙厚2米,随楼层递高逐级递缩,直至第七层,墙厚0.8米。第一层为暗层,系单孔砖拱窑构成。内置有石碾、石磨、水井、暗洞,暗洞通过石门,进入暗道,暗道由砖拱成,共两条,均可通向城外。第二层为五孔砖窑构成,朝东正中门额上镶有泽州庠生王珩所题豫楼二字,有炮眼4个。三层以上,均为梁檩木板盖顶。七层之上四周为砖堞。砖堞之上,又起檐封顶。楼顶四角,挂有四个铎铃,于风中叮呼作响。楼四角垂直,四墙平展,数百年风采依旧。豫楼之“豫”即防御、居安思危之意。楼与城为同体结构,城为蜂窝城,楼为蜂窝把,结构得体。楼雄居城中,登顶可瞭望方圆数十里。
羊头山石窟
最早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北齐、隋唐屡有建造。石窟原有40多处,现存9窟。其中5号窟规模最大,一石开三窟,最大的一窟,石门上有火焰纹饰,门外两侧雕有二力士。窟顶有残存的两尊唐塔和坐佛。
窟侧有一通千佛碑,碑身满雕2200多尊小佛,基座上开有五个小佛龛。从佛像造型来看,是典型的北魏风格。7-9号窟位于山顶,7号窟没有主尊佛,遍雕小佛1680尊,所以也叫千佛洞。千佛洞由两块巨石并在一起组成,令人惊叹于古人精湛的手艺。
中国四大石窟里的云岗与龙门分列于太行西东两侧,北魏孝文帝迁都就是沿着太行八陉从山西进入河南,在这条线上,一脉继承着北魏皇家造像艺术的秀骨清像,而线路中间的晋东南地区是佛教石窟艺术南北传播的中转站,其风格自然兼具了以上两大石窟的特点。
地点:山西省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
开放时间:8:00-18:00(冬季17:00)
门票:30元(3-11月8折)
羊头山石窟
羊头山石窟位于山西省高平、长子、长治三县交界处,山巅有两座石雕方形塔,塔侧石雕伏羊佛龛造像,头尾清晰,由此山状为羊头,故名 羊头山梵刹,名曰清化寺,据记载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四七七——四九九年),原名定国寺,北齐时改名宏福寺,隋末寺废,唐武则天天授二年(六九一年)重建,并改额清化.今清化寺建筑已不存,尚留石佛三尊、明碑一通和殿堂遗址,但寺周北魏至隋唐时期窟龛造像和石塔仍依然如故。羊头山正面高峰凸起,左右山脉前伸,形如箕掌,石刻造像即分布于其间。 羊头山石刻造像和石塔,是羊头山历史遗物中的精华所在。它的分布,有的在山巅,有的在山腰,有的为窟,有的为龛,原有规模及顺序已不可考,现状可分为九区。较大窟龛二十二个,小型佛龛八十多个,窟洞平面多为方形。还有千佛碑一通,皆魏至唐物。山巅山腰雕石塔六座,唐制,高度4─6米不等,平面方圆两种,高者七层,密檐式,低者两层,楼阁式,形制古朴,手法简洁,为他处所少见。主峰极顶列为首区,有石塔两座,佛龛一区,龛为三块巨石叠成,下为卧羊,中为佛龛,上为瓦陇式屋顶,龛内内置一佛二菩萨,佛像结跏而坐,面型衣饰皆属北魏风格。西南山巅(亦称右峰)“八十八佛”窟,距羊头石龛二百余米,列为第二区。窟龛三个,分上下两层。前窟南向平面方形,门外二金刚侍立,窟内正面一佛二菩萨,佛结跏而坐,菩萨侍立主佛四周,四周雕有龛八十七个,内各置一佛,皆坐式,连同主佛共八十八尊,窟名由此而来。窟南一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面型略秀,身材修长。后窟较高,亦称上窟,窟上石塔已毁坏。塔下一窟,方形,窗门南向,三面雕像,正面和西侧主佛已不存,尚存东侧一佛二菩萨和西隅左尊胁侍,面型清秀,神态自若,刻工纯熟而洗练。视其造像风格,与前窟同为齐隋间遗物。第三区为千佛洞,位于半山腰部,窟内方形,四面小佛龛满壁,近千尊,故称千佛洞。这里的雕像都是唐代风格。第四区为方塔窟区,第五区为圆塔窟区,第六区为多宝龛窟区,第七区为大石窟龛区,第八区为佛山区,第九区为唐代龛区。这些石窟龛内,雕像大都肌肉健美,衣饰贴体,艺术价值很高。千佛碑,在清化寺址西,四面满雕佛像,正面碑身中心雕火焰形大龛一区,内置坐佛一尊;侧面中雕佛像两龛,为一佛二菩萨。造像风格,发髻光滑,面相方圆,宽衣博带,肩膀较平,尚存魏碑风格。pp 羊头山石塔,是山上石雕作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原为六座,两座损毁,现存四座,分布于山巅和山腰。山巅两塔,南北对峙,十里外皆可望见。山腰两座,一方一圆。此处石塔虽然不大,但造型特殊,在我国已知的古塔中,尚属奇构。2006年05月25日,羊头山石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特别感谢: @赵昱焱 @leliawl @神秘物种供图